top of page
白色記憶.png

雙輪點燃的火苗—單車雙載事件

1945年3月20日,晚上九點十五分左右,臺大法學院一年級學生 何景岳 和師院博物系學生 李元勳 ,共乘一輛腳踏車,經過大安橋附近時,被中山路派出所的謝延長警員看見;謝姓警員認為這兩名學生違反交通規則,於是上前取締;因而發生衝突。兩名學生被打並遭到拘押,四六事件由此種下了火苗。

醞釀

​導火線

深夜解救行動—   學生包圍警局要求道歉與懲處

​約十點兩名學生被轉送至四分局辦理,首先收到消息的師院(即今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便集合二百多人,趕往肇事警察所屬的臺北市第四警察分局,沿途他們唱著歌,經過新生南路臺大男生宿舍(即今日金華國中),臺大學生聽到了歌聲,於是加入隊伍一同展開抗議行動。

十一點左右師院、臺大數百位同學包圍第四分局,兩校學生要求警方釋放何、李兩名學生,並提出三項訴求、要求警察總局局長劉監烈出面向學生道歉。

第四分局局長林修瑜將兩名同學釋放,並將肇事警員拘押後,打電話向總局長劉監烈請示,但學生們仍要求總局長出面。一個小時過後,學生們逐漸失去耐心,臺大訓導長鄭通和也乘著傅斯年校長的小汽車趕到現場,勸返學生;可是學生還是堅決要見總局長。

 

不久後,警察局的督察長龔經笥趕到現場,代表總局長前來調解,但龔經笥被學生們認為是「冒牌局長」,學生仍堅持要由總局長親自解決。凌晨,大家覺得再等下去並沒有結果,因此紛紛回宿舍,並將龔經笥和林修瑜帶回了新生南路臺大宿舍,據當事人林木所言,當時質問督察長和分局長的同學並不是學運領導的人,直到天亮陳錢潮、張以淮等平時學運帶頭的人才出面將督察長和分局長放走,並商討籌劃第二天的抗議遊行。

​訴求

來自人權與自由的聲音——三二一抗議活動

三月二十一日,臺灣大學學生自治會聯合會、省立臺灣師範學院學生自治會共同發表聲明事件經過,痛斥警察違法濫權,將此抗議活動視為具正當性之行動,藉以訴諸「人權」與「自由」。上午八點左右,公園路臺大宿舍學生先整隊,由女生領頭,走到羅斯福路校本部集合,師院的學生也整隊出發兩校學生經過一度會商,選出臺大學生王惠民等十二名和師院學生趙制陽等六名合組主席團,前往市警局。沿途他們唱著⟨團結就是力量⟩、並呼著口號、用粉筆沿路寫上:「反迫害」、「保障人身自由」、「反對警察打人」、「反對官僚作風」等標語。

​十一點左右抵達臺北市警察總局,學生和圍觀的路人佔滿了所有的空地,空氣中瀰漫著緊張的氣息。接著由主席團向總局長劉監烈交涉,除了先前提出的三點,額外提出兩個新要求:

並表明若要求均獲答應,學生將回學校上課。劉監烈則表示要請示上級,學生要求其在十分鐘內答覆,因此在學生的壓力下,劉監烈當場在五項要求上簽了字,學生要求劉監烈依照約定親自向門外同學道歉,他向廣場上的學生道歉說:「各位今天到本局來,給予我們很多的指示,各位是知識份子,社會中堅⋯⋯」話還沒說完,底下的學生就有人抗議說,這種「訓話」式的話,學生不愛聽。劉監烈於是改以簡短的語氣表示:肇事警員已經看管起來;登報道歉完全照辦。學生們得到了滿意答覆,十二點十分,兩校學生才又整隊,由中華路走回學校。龔經笥督察長和第四分局長林修瑜也離開臺大宿舍的閱覽室,回到警局,事件也暫時告一個段落。

未化解的矛盾—官方 VS 學生爭鋒相對的書信

在臺大與師院學生「反對警察暴行」請願遊行後,兩校學生自治會共同發表了一份題為〈何李二同學被毆事敬告各界〉的公開聲明,說明3月20日發生的學生遭警察毆打事件,⟪公論報⟫以「讀者的話」為名,於3月23日全文刊載了這則聲明。從內容來看,針對這場遊行事件的起因與經過,學生的說法與媒體的報導略有出入。此聲明指出,臺大何景岳與師院李元勳騎車經中正東路時,遭中正東路派出所警員謝延長毆傷,隨後被帶往第四分局。師院學生得知後前往交涉,警方初時否認,後來在大批學生壓力下釋放兩人。學生要求嚴懲警員、賠償醫藥費、警方公開道歉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總局局長最終簽字答應。學生聲明強調警察應保護人民,而非傷害人民,並呼籲社會關注人權與自由

對此,警察方面透過署名「一警員」的投書反駁,同樣是在⟪公論報⟫的「讀者的話」一欄,於24日刊登,指責學生糾眾破壞第四分局、非法監禁林分局長,甚至毆打警備隊長。該警員認為警方已為息事寧人讓步,但學生卻變本加厲,並質問學生是否應該為自身違規行為與對警察的攻擊負責。他進一步批評臺大與師院學生未盡守法義務,反而擾亂社會秩序,並呼籲教育當局嚴加管束,避免影響學校聲譽。

​儘管事件表面上已解決,但警方與學生關係依舊緊張,雙方矛盾未能真正化解,社會輿論也對此分歧不一。

回應

浪潮

營火燃起的意識—— 三二九青年節營火晚會

經過三二一示威遊行後,學生的情緒並未獲得紓解,反而捲起了一陣浪潮,學生們受鼓舞而覺醒,一個星期過後,以臺大和師院為主臺北市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自治會,在臺大法學院操場舉行一場慶祝青年節的營火晚會;臺北市各中等以上學校,包含北一女、建國中學、成功中學等學校的學生都共襄盛舉,臺中農學院和臺南工學院的代表也遠來赴會,活動人數達千人。當中麥浪歌詠隊的歌舞表演,是營火晚會的主要活動,學生們演唱了中國學運常唱的歌,包含 ⟨你是燈塔⟩ 、⟨你是舵手⟩ 及 ⟨王大娘補缸⟩ 等,全場扭起了秧歌。

這次營火晚會氣氛活絡,大會宣布將成立全省性的學生聯合會,以「爭取生存權利」,「反對饑餓和迫害」,「要求民主自由」等口號,號召全省學生的聯繫團結。

​密捕行動

跨越海峽的血腥氣息——陳誠開立名單密捕學生

4月1日,南京各大專院校的近萬名學生,舉行了一場反對內戰的集會和示威遊行,南京的空氣中彌漫起衝天的血腥氣味。而3月16日應代理總統李宗仁電召,到南京述職的臺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返臺。當他聽完下屬報告處理臺北學運的經過後,深感南京已無希望,面對大陸的頹勢,決定整肅後方臺灣的他,下令由警總副司令彭孟緝負責,清查「主謀份子」準備抓人

據彭孟緝所言,四六大逮捕臺大及師院學生之事雙方校長、院長皆事先知情。4月5日傍晚,師院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周慎源被兩名特務誘捕,兩名便衣特務來到龍泉街口的師院學生宿舍,向一個正在附近的小雜貨店買東西的劉姓學生稱自己是周慎源親戚要找他,這名學生沒有多慮就跑回宿舍叫周慎源。周慎源也以為真有親戚來訪,很快就出來;當他來到雜貨店門前,還沒來得及看清這兩名「親戚」時,就被架上停在一邊的三輪車。當車子經過公園路的臺大學生宿舍時,周慎源奮身跳下行進中的三輪車,向宿舍的同學求救,特務連忙拔槍追趕,並且開槍示警,但許多學生已聞聲趕來,特務不敢貿然衝進學生宿舍,只好離去。

而與此同時,師範學院代理院長謝東閔接獲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的「特字第貳號代電」,指名逮捕周慎源、鄭鴻溪、莊輝彰、方啟明、趙制陽、朱商彝等六名學生,指控他們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動群眾,甚至妨害治安、擾亂秩序。電文更指出,學生們計畫於五日晚間集會,意圖擴大行動,要求校方立即交人,以維護社會安全與學生學業。

臺大校長傅斯年亦收到類似命令,學生名單包括:曹潛、陳實、許華江、周自強、朱光權、盧秀如、孫達人、王惠民、林火鍊、許冀湯、王耀華、簡文宣、陳琴、宋承治等被點名的學生十四人。當局原先計畫秘密逮捕幾名學生領袖以遏制學運,但因周慎源成功脫逃,行動敗露,反引發更大規模的衝突

當天晚上,陳誠召集彭孟緝、謝東閔、傅斯年一同開會,陳誠決定要進校園逮捕學生。另一邊學生們為了抗議政府綁架學生的暴行,準備隔天上街遊行。

臺灣省警備司令部代電緝拿師院學生 ___

黎明破曉前的悲歌——四六事件

4 月6 日清晨,軍隊帶著武器包圍師範學院的宿舍,學生邊唱著 團結就是力量⟩ 邊和樓下的軍隊對峙。在雙方僵持下,一聲槍響打破僵局。突然間,情勢變得緊張,警方見學生不妥協的態度,決定進入宿舍抓人,而學生立刻以餐具及椅子抵擋警方的行動。在警方突破學生們的防線後,將學生們一一綑綁上軍用卡車,載往營房(今中正紀念堂),共計約有三百多名學生被捕。

另一時間,臺灣大學的男生宿舍也被軍方包圍,軍方手持步槍,阻擋學生們離開宿舍。臺大的學生同樣不肯把名單上的同學交給軍方,因此兩方僵持不下。後來,學生各自開始洗漱、進食,軍方趁著學生們集合在餐廳的時候包圍學生,並告知除非交出黑名單上的同學,否則不讓學生離開餐廳。此時,一位名叫陳錢潮的學生率先衝出,其他同學見狀情緒也漸漸高漲。當陳錢潮衝出去時,馬上就被軍方逮捕,其餘同學也被一一抓起來由帶著槍的軍人押入軍方的卡車上。

直至中午,宿舍捕人行動才告一段落。

​四六事件

白色恐怖下的無辜生命——釋放學生

 4 月 8 日,臺大學生組織「四六事件營救委員會」商討如何營救被逮捕學生,警方公布除少數原定拘捕的學生(周自強、莊輝彰、許華江、王耀華、丘宏義、黃金揚、盧秀如、許冀湯、趙制陽、孫達人、陳錢潮、張光真、申德建、陳琴、藍世豪、徐桂、鮑世渚、方啟明、陳炳章)需要繼續訊問,其餘學生將通知家長領回管教。

 

 4 月 12 日,除了十四名學生依法辦理外,剩下的學生都已由家長或兩校帶回。但釋放名單並無對外公布,因此無法得知確切十四名被審問學生名單,更無法清楚得知其下落。

 

「在本校同學周自強等二十名及師院的三百多名同學被捕後,本校全體三千多名同學乃被捲入恐怖的浪潮中。我們是有熱情有正義感的青年,雖然我們不能不顧到本身的安全,但同時我們更沒有忘懷被捕同學的鐵窗之苦。在同學們一致的要求下,我們的營救會就宣告成立了。我們並不願擴大事態,造成血案,我們誠心實意地企圖將此次事件,通過學校當局和政府的交涉,大事化小,使已波及於本校三千同學獲得自由和安全。」

                          —— 4 月 15 日,臺灣大學學生自治會於學生食堂舉辦記者招待會報告

​澄清本校同學無論本省外省都是互幫互助,無任何裂痕。自治會主張希望當局對未開釋的同學盡早依法辦理,完成偵審,無罪者應立即開釋。

​濫觴

白色恐怖的濫觴——師範學院學風整頓

4 月 7 日,師範學院依照臺灣省政府的命令停課,政府表示希望同學不要再有越矩行為,否則違者將被該校開除學籍。臺灣省政府成立「師範學院整頓學風委員會」,任命劉真為其主任委員並代理師範學院院長。

4 月 11 日,陳誠邀請師範學院全體教授出席於中山堂舉辦的宴會,並表示「整頓校風實非得已,希望迅速登記早日復課」。

4 月 13 日,為了整頓校風,師範學院整頓學風委員會提出「師範學院學生學籍重行登記辦法」,所有師院學生需要重行登記等候復課。

 

4 月 19 日,師院宿舍已開放,但入住同學卻不及以往,僅有原來宿舍人數的五分之一,學生們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陰影及不願回想的記憶。

4 月 29 日,師範學院正式復課。日後劉真以軍事監控的方式管理學校,自此校風趨向保守,自主性學生活動受到限制,以往言論自由的風氣不再。深刻影響臺灣往後教育環境與發展,白色恐怖就此展開,壓抑的氛圍籠罩臺灣。

​省府電令師院即日停課聽候整頓 中央日報 1949.04.07

翻開歷史的摺痕——     四六事件調查與轉型正義

1995 年 3 月臺大學生社團建國俱樂部、臺語文社、勞工社、大傳學會、學生報社、掌中劇團、臺灣歌謠社與師大學生社團人文學社,共同發起「四六事件平反運動」,前往監察院陳情希望院方、臺大及師大能成立「四六事件調查小組」。

當時監察院院長為陳誠之子陳履安,學生代表表示若調查有迫害學生之事實,陳履安應代表其父親道歉。同時,呼籲臺大與師大公開當時所有檔案,並希望能在校務會議中將 4月6日定為「學運紀念日」及設立相關紀念碑。6 月臺大校務會議通過成立「四六事件調查小組」,由各學院推派一位教師代表及相關學生代表組成,小組成員決議在調查完成後,將以臺大名義去函監察院,請監察院接受四六事件的調查,將真相公開。

1996 年 1 月師大校務會議通過成立「四六事件研究小組」,同年 6月小組公布四六事件期中報告,提出當時逮捕行動確實有冤枉的可能,因此表示將進一步訪談受難當事人。

1997 年 6 月調查報告正式完成,總結報告中也具體建議:

轉型正義

日後師大及臺大也將四六事件納入校史,並持續舉辦紀念活動、展覽,如黎明破曉前等活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也陸續公告撤銷四六事件受難者的判決,為受難學生平反。

四六事件紀念活動 1999.05.19

圖片來源:師大​校訓

四六事件五十週年史料展示暨紀念談 1999.06.09 

圖片來源:師大​校訓

參考資料來源:

1.  師大新聞. (n.d.).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18304&type_id=72

2.  林志鴻. (2022, April 6). 歷史上的今天:四六事件.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https://www.twpeace.org.tw/wordpress/?p=1880

3.  微光漸顯-四六事件七十週年紀念特展. (201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微光漸顯四六事件七十週年紀念特展/20190329_April4/index.html

4.  李鎧揚. (n.d.). 四六事件調查與平反. 國家人權記憶庫. 

https://memory.nhrm.gov.tw/NormalNode/Detail/77?MenuNode=14

5.  陳翠蓮, & 李鎧揚. (2108). 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臺大校史館, Ed.).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專欄資訊統整與撰文:王璿綉、潘康妮

​專欄視覺排版與設計:許書婷、陳靚俞

NTNU SU 🗣️

bottom of page